科学发展

【概述】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宜兴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5.66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7.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750元、219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8.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总体高于无锡平均水平。宜兴市位列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六位,比上年跃升一位。

 

【政治建设】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排查“不严不实”问题,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如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72件、政协委员提案295件,满意率达93.4%。依法行政力度加大,政府法律顾问团结构更优,“六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行政服务提速增效,审批事项即办率达85%,“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工单办结率超99.2%,“千人评议机关”网上日常评议2万余次。信息发布公开透明,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10场,“宜兴发布”政务微博、微信累计发布信息3万余条。认真整改落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组织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学习活动,创设“清风课堂”新载体,拓展同级审、专项资金审计覆盖面。新一轮车改启动实施,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三公”经费压降10%,市政府各部门执行“八项规定”精神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政府各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举措助推项目建设再提速。市场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广电台网分离。

 

【经济建设】 工业生产小幅震荡、稳步回升。全年工业总产值3502.89亿元,其中916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865.7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398.4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16.64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24.29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2.7%,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端线缆产业聚合度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幅高于全市近3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持续成长。全市工业产值超1亿元企业达320个,其中超10亿元的49个、超100亿元的4个。金融安全稳控有力,坚决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动承办省级金融机构支持宜兴发展恳谈会,促成22个银行与全市企业签约授信近120亿元。高效运转市、镇两级周转金平台,帮助1000余个企业转贷超350亿元。园区平台能级更强。环科园被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入选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开发区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引擎,新能源、绿色食品饮料、高端动力机械等特色产业快速崛起。陶瓷产业园承载空间大幅拓展,通用航空产业园启动建设。官林镇获“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称号。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到位注册外资2亿美元,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5亿美元。

服务业质态不断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2.4亿元。完成服务业投资287.1亿元,八佰伴生活广场、大统华城北购物中心开业运营,苏宁现代生活广场、阳光100商业水街等项目进展顺利。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商品房成交面积131.2万平方米,成交额达94亿元。全社会物流总额超3600亿元。市场贸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有贸易市场81个,商品市场成交额451.14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幅达25%,远东买卖宝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丁蜀镇成为省电子商务示范镇。全年接待游客2011.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11亿元。年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1851.7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389.42亿元。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45.56万吨。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22亿元。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增至16.7%,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张渚悦禧玫瑰、和桥辰希缘等新兴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品牌效应日益放大,“三品”农产品总数达504种,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升至31.9%。周铁镇洋溪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新创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数量居无锡首位;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达10%。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联网运行。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年度项目基本完成。宜兴市被评为全国生物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全市农机总动力53.9万千瓦。粮油生产机械化率95%.

 

【文化建设】 “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第八届陶文化节取得成功。“宜兴窑系”文化概念基本确立。周王庙、卢忠肃公祠等文物遗存整修完毕,顾景舟艺术馆、闵惠芬艺术馆建成开馆。村史村志启动编纂。宜兴文化中心的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投用。举办文化区域互动、文化志愿者基层行180场(次),网络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第三届“书香宜兴”等活动精彩纷呈。高水平承办2015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六赛段—宜兴阳羡风景区绕圈赛、国际篮球明星挑战赛等国际级赛事2项(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年度测评,《市民文明公约》发布,“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1650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宜兴广播电视台全年播出自采广播、电视新闻2.6万余条(次)。《宜兴日报》全年出版305期,刊登宜兴地区新闻8000多篇、新闻图片3000多幅。市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宜兴年鉴》(2015)出版发行。市档案局馆藏档案总数达到43.23万卷又31.59万件。

 

【城乡建设】 组织实施市级政府投资项目92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全面展开。市文化中心全面完成各场馆建设。汇龙商务中心如期竣工,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东氿楼宇整体亮化成为城市新景观。荆溪路完成二期改造、实现全线贯通,老城区南北主干道焕发新颜。宜城、丁蜀8个老小区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张渚桃溪市民广场、新建文体中心等一批镇级工程建成开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国道104线洑东段、蜀浦路、环科大道通车,范蠡大道、云岭路有序推进,范蠡大桥合龙,宁杭高速东互通、锡溧漕河整治二期工程开工。丁蜀客运站落成启用,150千米农村道路完成标准化改造。全年完成偏远村庄5000多户集中供水改造,新增老小区天然气用户3000多户,建成公交车、出租车加气站4座。500千伏宜兴东输变电、无线热点等电网、通信基建项目完成年度任务。丁山监狱迁建工程主体封顶。8693部队新营区竣工搬迁。管理机制持续创新。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通过验收。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治理流动摊点、瓶装燃气、“僵尸车”等城管难点,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管理保持长效化。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创建,探索实施城区严管路模式,完成18个道路交叉口和导流岛改造。人民路等10余条主干路慢车道实现机械化保洁。邮堂、元上等8个老集镇呈现新貌,村庄长效管理合格率达93%。湖氵父 镇洑西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社会建设】 全年投入民生资金7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实施12件、3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帮助5684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白塔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社保扩面新增1.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继续提标,被征地农民进社保工作稳步推进。市养老护理中心全面建成,九如城生态养老康复医院竣工投用。残疾人“博爱家园”双基工程、社会救助(慈善)工作站实现镇、村全覆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布局调整优化,东山中学搬迁更名为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实验小学东校区、新和桥高级中学竣工启用,官林小学新校区如期建成,学区教育教学协作联盟组建。宜兴市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城市案例和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奠基,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等项目启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全年慈善机构募集慈善资金4487万元,发放善款411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1万人。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政社互动”向纵深推进,社区服务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启用,社区减负行动收到实效。社会组织逐渐壮大,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8个,实施公益创投项目70个。大巡防体系建设卓有成效,违法犯罪警情比上年下降14.9%。镇村规范化调委会实现全覆盖。“阳光信访”体系建设全省领先。防范和处置拖欠职工工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在省内率先建立并推行市级安全生产专委会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开展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紧急疏散等应急演练。继续保持“江苏省平安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深化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启动并加快社渎港、乌溪港等河道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治太工程132项,入湖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地表水断面合格率达58.3%。12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20个村庄先期试点。全面推进太湖沿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拆除工作,修复生态湿地1000亩,72千米农村河道实现机械化保洁。紧抓大气污染治理和民生环保工程,健全秸秆禁烧机制,启动综合利用试点,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879个,完成26个水泥企业提标改造,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9.3%。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8个,完成减排项目15个,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万元产值能耗实现“双下降”目标。绿色廊道串连成线,完成7条道路林荫化改造,新建山区及太湖绿道20千米。

 

(吴艳) 

编辑 吴艳 

  



回到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