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防旱

【概述】 坚持预防为主、防抢结合,成功抵御1999年后最大洪涝灾害。汛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印发《关于公布2015年度各镇(园区、街道)及重点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的通知》,落实市领导分工防守和定库责任制,明确以党政“一把手”为核心的防汛防旱指挥组织网络,为35座水库、库容5万立方米以上塘坝及5000亩以上圩区明确市、镇(街道)两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组织技术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拉网式检查河道(涧河)、堤防、库塘、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重点检查圩堤和库塘大坝的涵洞、主要航运河道沿线圩堤、镇村结合部的防洪工程、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措施以及城、镇区的防洪排涝设施。全年查出河道堤防险工14处、3280米,病闸8座,病站6座。全年无旱情。

 

【防汛队伍与物资】 全市有防汛抢险队270个、6627人。其中,民兵抢险队96个、1831人,河道及管理单位抢险队119个、2423人,水库抢险33个、1509人,其他专业抢险队23个、864人。储备防汛“三袋”(编织袋、草袋、麻袋)124.1万只、木材61立方米、毛竹2.77万支、桩木(树棍)3.43万支、铁丝7077公斤、元钉543千克、柴油21.1吨、块石2020吨、土工布1.74万平方米、彩条布9万平方米,其中市级防汛仓库储备编织袋37万只、彩条布9万平方米、桩木4750根、10—12英寸潜水泵40台(套)、旱机50台(套)、流动抗排机船28条。

 

【雨情与水情】 全年汛期雨量大、来势凶、范围广、时间长、水位高,全线告急,总雨量约1008毫米,创1999年后最高纪录,全市最大降雨站点为石板塘水库,汛期总雨量1170毫米。汛期内出现3次强降雨,全市面雨量分别为103毫米、137毫米和108毫米。全市6月21日入梅,7月13日出梅,历时22天,其中13天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全市梅雨量约为196毫米,占整个汛期雨量的20%左右。入梅后,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地都有特大暴雨袭击。省防汛指挥部进行流域性调度控制,关闭常州丹金闸、钟楼闸、新闸,宜兴上游金坛、溧阳两市经长荡湖、滆湖向大运河的行洪通道关闭,上游来水只能通过宜兴进入太湖,导致上游来水量更大、速度更快。下游苏州太浦闸未全力抢排太湖水,太湖水位一直高水位顶托,全市河道水位急剧上涨、居高难下。6月29日,杨巷、徐舍、宜城和南新4个河湖站点水位均刷新1999年后最高水位,分别达5.45米、5.18米、4.83米和4.94米,分别超警戒水位0.95米、0.78米、0.63米和0.74米。7月15日,大浦水位达4.26米,超汛限水位0.46米。宜城、大浦水位自6月26日突破警戒水位起,分别持续超警戒水位28天和38天。汛期内,横山水库和油车水库分别调度泄洪15次和13次,分别弃水5119.67万立方米和1337.64万立方米。

 

【灾情与抗灾】 6月30日,市防指在了解上游分流关闭钟楼闸、下游太浦闸下泄流量小的情况,立即向省水利厅申请打开上游向大运河排水通道及加大太浦闸下泄流量。省水利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打开钟楼闸,并向上级成功申请加大太浦闸下泄流量,缓解“上压下托”的防汛压力。市防指于6月17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6月28日提升到Ⅲ级应急响应,7月4日降至Ⅳ级应急响应,7月7日解除防汛Ⅳ级应急响应,7月10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7月12日解除防汛Ⅳ级应急响应,之后全市汛情基本平稳。洪涝灾害大部分发生在平原圩区持续高水位期间,南部山区没有出现明显灾情。受灾群众涉及94个村、10个居委,受淹住户794户、2894人,受淹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面积分别为2.75万亩、1.76万亩和0.38万亩。全市受淹企业30个、仓库9个,道路积水183条,受损房屋144间,倒塌房屋20间,损坏堤防43处、4.43千米,损坏驳岸4处、防洪水闸2座,机电泵站运行故障36座。抗灾抢险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排涝设备817台(套),排涝动力1.78万余千瓦,排涝流量每秒444立方米,消耗编织袋约18万只,抗灾用电约120万度,投入抗灾人数1.35万余人次。

 

【风情】 7月8—12日,超强台风“灿鸿”与宜兴擦肩而过,没有对宜兴产生明显影响,全市平均降雨约46毫米,最大降雨站点为太华大涧站,降雨量102毫米。台风来临前,为确保人员安全,转移低洼易淹地区、危旧房屋、简易房、工棚、住家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人员2040人。

(屠飞翔 杨秋石)


回到目录 |  返回顶部